神蹟下的健康心態

吳澧
在美國,常會遇上傳教者。華人見面,有時也會說起這檔事。某些朋友覺得很奇怪:在這樣一個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裏,怎麼還有那麼多人相信“迷信”?把宗教等同於迷信,這種話,主流媒體現在都不講了。不過,僑居海外的人,話語習慣往往停留在離開中國那一刻,未必與時俱進。這種時候,就表現出小學和中學裏受到的那些政治思想教育的影響了。其實,在英語裏,宗教(religion)和迷信(superstition)是很不同的兩碼事。相信人類之上有着更高存在的是宗教;以爲凡人具有超常能力(如女巫)的是迷信。在歷史上,宗教甚至是強烈反迷信的。

朋友的第二個問題,往往是這樣的:“如果宗教不是迷信,難道你相信上帝在六天裏造出世界?”對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人,這一質問很正常。愛因斯坦就說過,他幼年時很虔誠,但這種信仰在12歲上突然消亡了。那一年他讀了幾本科普書籍,然後覺得《聖經》裏的不少故事不可能真實發生。

但科學上的不成立,並不等於這不是一個在某些情形中的有益故事。記得小學課本里有篇課文。父親臨死前對三個兒子說:他在地裏埋了一罐金子。父親來不及說出具體地點就去世了。三個兒子掘地三尺都未找到。直到秋天,對着深耕後的豐收麥田,兒子們才意識到:父親說的“金子”,其實就是辛勤勞動種出的黃澄澄麥子。父親的遺言並非事實(科學上不成立),卻對相信的人有益處。

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風俗仍然很原始。那裏的男人基本只幹兩件事:一是扛着槍支巡視部落邊界;二是乾女人。所有的生產勞動和家務都是女人做的。女人從早到晚手腳不停十幾個小時,走在路上還要被男人拖進樹叢強姦。《聖經》里亞當被逐出伊甸園時上帝對他的訓令——“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裏得喫的……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這時就有積極作用。其實,這話聽着很像是農業社會發軔之時,一位勤勞父親留給兒子的教誨。

甚至對於正在走出農業社會的人,“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也是針對轉型期間傍大款、抄論文、買假文憑、打官腔說假話、篤信“厚黑學”等浮躁風氣的金玉良言。

正如奧巴馬於前年大選時在闡述其觀點的《無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一書中所說,他在芝加哥爲窮人服務時加入了教會,並非真的以爲世界在六天內造成,而是接受如何待人行事的指導。美國心理學家和實用主義哲學家威廉·詹姆斯也早已指出:“世界在六天內造成”等神學爭論(Theological Argument),對一般人沒有多少實用意義;普通人更該關心的是有關倫理的宗教爭論(Religious Argument)。

一位女同學,在美國的開始幾年,工作一直不順利。後來她有了信仰,她對自己說:不管你們怎麼看不起我,在上帝眼裏,我們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於是,她對別人的“看不起”不再介意,只是就事論事地討論問題。然後她就發現,別人對她的態度“轉變”了,變得很友好,有事情很願意幫助她。她將這一經歷告訴筆者,表示很感謝上帝的恩典。這是她的解釋。有了信仰後,她不再對非我族類的行爲總是習慣性地予以惡意解讀;不再因這種解讀而動不動感情受傷害;不再有點事就縮成刺蝟——封閉自己,同時把刺對着人家。

小學裏接受革命教育看電影《洪湖赤衛隊》,對女隊長韓英的一句唱詞印象很深:“砍頭只當風吹帽。”韓英能有這等豪氣,是因爲她有信仰。那支歌的標題叫作“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宗教的宗旨,其實也是“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只是他們不搞暴力革命。上面那位女同學的例子重在“理性平和”;韓英突出了信仰讓人“自尊自信”的一面;再加上“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的不畏艱苦、積極向上,走遍天下你都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