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記憶
奧罕.帕慕克我一直相信,每一座偉大的城市都需要一個偉大的作家去寫出它的靈魂和故事,真正讓我們能夠把握這座城市的本質。比如說都柏林有喬艾斯,布拉格有卡夫卡,里斯本有佩索,北京有老舍,上海有張愛玲,巴黎、倫敦、紐約,這些燦爛光輝的大都會,有更多的作家去寫它們的故事。
而伊斯坦布爾,終於現在它有了屬於它的奧罕.帕幕克。奧罕.帕幕克就是去年(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這位土耳其作家,寫了非常多關於土耳其歷史的作品。最近有本書,很多人也開始在看,就是《伊斯坦布爾》。
關於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它曾經是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的首都,曾經是鄂圖慢土耳其帝國的首都,今天它也是土耳其最重要的大城市。這麼一個千年古成,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我們該怎麼去把握它,怎麼去認識它?可以把它想象成,它就是一個敗落的,已經失去了大都會光芒的一座城市。對於這種前朝帝都,我向來有一種很深的嚮往和迷戀。我總覺得走在一個已經逝去的王朝,曾經輝煌過的首都裏面,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你覺得一切的光榮,一切的輝煌都屬於過去,而它們留下的只是陰影,就在這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裏面。
奧罕.帕幕克,這位土耳其偉大的作家,他掌握到的伊斯坦布爾,就是這樣的一種狀態,這樣一種光輝不再的狀態,而這樣的狀態,他把它叫做呼愁(土耳其語,憂傷之意)。什麼叫呼愁呢?呼愁其實是土耳其文,原來是來自伊斯蘭教裏面的一種觀念,意思就是跟真主脫離了關係的一種失落感,這種失落感,你可以把它想的不一定跟宗教有關,跟神學有關。它其實也代表的是集體,是社會,一個城市羣體,甚至一個民族羣體,覺得對於羣體目標再也不明確,跟它失去關係了,好象每個人都該帶着一種很憂傷的失落感。而這種失落感不是個人的,是羣體的,那麼這就是它跟憂傷最不一樣的地方了。
帕幕克怎麼去寫伊斯坦布爾的這種憂傷呢?他舉了一個例子,覺得很好玩。他引述了一些不同的作家,把他們拼湊起來,就說,這個世界上面有些城市,也是千年古城,但是這些城市的居民會覺得現在自己生活仍然很好,自己的城市仍然很興旺很發達,所以他非常驕傲和自信。比如說像瑞士的日內瓦,如果你在日爾瓦的街上面問路的時候,日內瓦的居民會這樣子跟你形容。就說,來,先生,你直走,看到一條青紅色的漂亮的路燈,旁邊就是那座壯觀美麗的噴泉。過了那個噴泉之後再右走如何如何,是這樣子來形容的。換句話說,住在這個城市裏面的人,他會形容自己的路燈、噴泉是壯觀的,美麗的,優雅的。
換作一個伊斯坦布爾的人會怎麼跟你指路呢?就是,先生,你往前直走,你看到那座帕下的王邸。帕下是什麼?就是以前的鄂圖慢土耳其帝國的王公貴族,那些大臣他們住的房子。經過那棟房子,那棟房子已經爛了。再轉過去,看到一片頹桓敗瓦,那個破屋子,往直走就是了,你就感覺到這個城市充滿了廢墟。但最重要的是什麼?這個廢墟講的還不是一種固體上的建築物,而是種心理上的廢墟。他用了非常長的一大段文字來形容這種廢墟的感覺,這種感覺就叫做呼愁(土耳其語,憂傷之意)。
他描述出來的伊斯坦布爾不是一個五顏六色的大都會,而是一片隔着霧水的玻璃看出去的這麼一個幽暗的,憂傷的一個城市,看到的景象總是黑白的。但這個城市在他的筆下卻變得更加迷人了。很多人覺得,土耳其人都覺得這個奧罕.帕幕克有時候醜化了他們的國家,特別強調了一些政治上面,比如說土耳其政治曾經屠殺庫爾德人,那麼他很勇敢的寫了出來。
所以當他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很多人就去問土耳其政府,說你們曾經控告過這個作家,說他侮辱了你們國家,損壞了國家的尊嚴。他如今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了,你們怎麼看呢?結果土耳其的文化部的副部長出來說了一番很得體的話。他說,衆所周知,每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都會關於他的國家的政治狀況,說出一番很重要的話。我們不介意他曾經說過什麼,最重要的是,他現在是我們土耳其人的驕傲。
而伊斯坦布爾,終於現在它有了屬於它的奧罕.帕幕克。奧罕.帕幕克就是去年(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這位土耳其作家,寫了非常多關於土耳其歷史的作品。最近有本書,很多人也開始在看,就是《伊斯坦布爾》。
關於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它曾經是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的首都,曾經是鄂圖慢土耳其帝國的首都,今天它也是土耳其最重要的大城市。這麼一個千年古成,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我們該怎麼去把握它,怎麼去認識它?可以把它想象成,它就是一個敗落的,已經失去了大都會光芒的一座城市。對於這種前朝帝都,我向來有一種很深的嚮往和迷戀。我總覺得走在一個已經逝去的王朝,曾經輝煌過的首都裏面,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你覺得一切的光榮,一切的輝煌都屬於過去,而它們留下的只是陰影,就在這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裏面。
奧罕.帕幕克,這位土耳其偉大的作家,他掌握到的伊斯坦布爾,就是這樣的一種狀態,這樣一種光輝不再的狀態,而這樣的狀態,他把它叫做呼愁(土耳其語,憂傷之意)。什麼叫呼愁呢?呼愁其實是土耳其文,原來是來自伊斯蘭教裏面的一種觀念,意思就是跟真主脫離了關係的一種失落感,這種失落感,你可以把它想的不一定跟宗教有關,跟神學有關。它其實也代表的是集體,是社會,一個城市羣體,甚至一個民族羣體,覺得對於羣體目標再也不明確,跟它失去關係了,好象每個人都該帶着一種很憂傷的失落感。而這種失落感不是個人的,是羣體的,那麼這就是它跟憂傷最不一樣的地方了。
帕幕克怎麼去寫伊斯坦布爾的這種憂傷呢?他舉了一個例子,覺得很好玩。他引述了一些不同的作家,把他們拼湊起來,就說,這個世界上面有些城市,也是千年古城,但是這些城市的居民會覺得現在自己生活仍然很好,自己的城市仍然很興旺很發達,所以他非常驕傲和自信。比如說像瑞士的日內瓦,如果你在日爾瓦的街上面問路的時候,日內瓦的居民會這樣子跟你形容。就說,來,先生,你直走,看到一條青紅色的漂亮的路燈,旁邊就是那座壯觀美麗的噴泉。過了那個噴泉之後再右走如何如何,是這樣子來形容的。換句話說,住在這個城市裏面的人,他會形容自己的路燈、噴泉是壯觀的,美麗的,優雅的。
換作一個伊斯坦布爾的人會怎麼跟你指路呢?就是,先生,你往前直走,你看到那座帕下的王邸。帕下是什麼?就是以前的鄂圖慢土耳其帝國的王公貴族,那些大臣他們住的房子。經過那棟房子,那棟房子已經爛了。再轉過去,看到一片頹桓敗瓦,那個破屋子,往直走就是了,你就感覺到這個城市充滿了廢墟。但最重要的是什麼?這個廢墟講的還不是一種固體上的建築物,而是種心理上的廢墟。他用了非常長的一大段文字來形容這種廢墟的感覺,這種感覺就叫做呼愁(土耳其語,憂傷之意)。
他描述出來的伊斯坦布爾不是一個五顏六色的大都會,而是一片隔着霧水的玻璃看出去的這麼一個幽暗的,憂傷的一個城市,看到的景象總是黑白的。但這個城市在他的筆下卻變得更加迷人了。很多人覺得,土耳其人都覺得這個奧罕.帕幕克有時候醜化了他們的國家,特別強調了一些政治上面,比如說土耳其政治曾經屠殺庫爾德人,那麼他很勇敢的寫了出來。
所以當他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很多人就去問土耳其政府,說你們曾經控告過這個作家,說他侮辱了你們國家,損壞了國家的尊嚴。他如今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了,你們怎麼看呢?結果土耳其的文化部的副部長出來說了一番很得體的話。他說,衆所周知,每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都會關於他的國家的政治狀況,說出一番很重要的話。我們不介意他曾經說過什麼,最重要的是,他現在是我們土耳其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