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髮師
汪曾祺我有個長輩,每剪一次指甲,總好好地保存起來。我於是總怕他死。人死了,留下一堆指甲,多噁心的事!這種心理真是難於瞭解。人爲什麼對自己身上長出來的東西那麼愛惜呢?也真是怪,說起鬼物來,尤其是書上,都有極長的指甲。這大概中外都差不多。同樣也是長的,是頭髮。頭髮指甲之所以可怕,大概正因爲是表示生命的(有人告訴我,死了之後指甲頭髮都還能長)。人大概隱隱中有一種對生命的恐懼。於是我想起自己的不愛理髮,我一覺察我的思想要引到一個方向去,且將得到一個什麼不通的結論,我就趕緊把它叫回來。沒有那個事,我之不理髮與生啊死的都無關係。
也不知是誰給理髮店訂了那麼個特別標記,一根圓柱上畫出紅藍白三色相間的旋紋。這給人一種眩暈感覺。若是通上電,不歇地轉,那就更教人不舒服。這自然讓你想起生活的紛擾來。但有一次我真叫這東西給了我歡喜。一天晚上,鋪子都關了,街上已斷行人,路燈照着空蕩蕩的馬路,而遠遠的一個理髮店標記在冷靜之中孤零零地動。這一下子把你跟世界拉得很近,猶如大漠孤煙。理髮店的標記與理髮店是一個巧合。這個東西的來源如何,與其問一個社會人類學專家,不如請一個詩人把他的想象告訴我們。這個東西很能說明理髮店的意義,不論哪一方面的。我大概不能住在木桶裏曬太陽,我不想建議把天下理髮店都取消。
理髮這一行,大概由來頗久,是一種很古的職業,我頗欲知道他們的祖師是誰,打聽迄今,尚未明白。他們的社會地位,本來似乎不大高。凡理髮師,多世代相承,很少改業出頭的。這是一種註定的卑微了。所以一到過年,他們門楣上多貼“頂上生涯”四字,這是一種消極反抗,也正宣說出他們的委屈。別的地方怎樣的,我不清楚,我們那裏理髮師大都兼做吹鼓手。凡剃頭人家子弟必先練習敲銅鑼手鼓,跟在喜喪陣仗中走個幾年,到會吹嗩吶笛子時,剃頭手藝也同時學成了,吹鼓手呢,更是一種供驅走人物了,是姑娘們所不願嫁的。故鄉童謠唱道:
姑娘姑娘真不醜,一嫁嫁個吹鼓手,喫人家飯,喝人家酒,坐人家大門口!
其中“喫人家飯,喝人家酒”,也有唱爲“喫冷飯,喫冷酒”的,我無從辨訂到底該怎樣的。且刻畫各有尖刻辛酸,亦難以評其優劣,自然理髮師(即吹鼓手)老婆總會娶到一個的,而且常常年輕好看。原因是理髮師都乾乾淨淨,會打扮收拾;知音識曲,懂得風情;且因生活磨鍊,脾性柔和;謹謹慎慎的,穿喫不會成大問題。聰明的女孩子願意嫁這麼一個男人的也有,並多能敬重丈夫,不以坐人家大門口爲意。若在大街上聽着他在隊仗中滴溜溜吹得精熟出色,心裏可能還極感激快慰。事實上這個職業被目爲低賤,全是一個錯誤制度所產生的荒謬看法。一個職業,都有它的高貴。理髮店的春聯“走進來烏紗宰相,搖出去白面書生”,文雅一點的則是“不教白髮催人老,更喜春風滿面生”,說得切當。小時候我極高興到一個理髮店裏坐坐,他們忙碌時我還爲拉那種紙糊的風扇。小時候我對理髮店是喜歡的。
等我歲數稍大,世界變了,各種行業也跟着變。社會已不復是原來的社會,差異雖不太大,亦不爲小。其間有些行業升騰了,有些低落下來。有些名目雖一般,性質卻已改換。始終依父兄門風,師傅傳授,照老法子工作,老法子生活的,大概已頗不多。一個內地小城中也只有銅匠的、錫匠的特別響器。瞎子的檔,閹雞閹豬人的糖鑼,帶給人一分悠遠從容感覺。走在路上,間或也能見一個釘碗的,之故之故拉他的金鋼鑽;一個補鍋的,用一個布卷在灰上一揉,托起一小勺殷紅的熔鐵,嗤的一聲焊在一口三眼竈大黑鍋上;一個皮匠,把刀在他的腦後頭髮樁子上光一光,這可以讓你看半天。你看他們工作,也看他們人。他們是一種“遺民”,永遠固執而沉默地慢慢地走,讓你覺得許多事情值得深思。這好像扯得有點嫌遠了。我只是想變動得失於調節,是不是一個問題。自然醫治失調症的藥,也只有繼續聽他變。這問題不簡單,不是我們這個常識腦子弄得清楚的。遺憾的是,卷在那個波浪裏,似乎所有理髮師都變了氣質,即使在小城裏,理髮師早已不是那種謙抑的,帶一點悲哀的人物了。理髮店也不復是籠布溫和的,在黃昏中照着一塊陽光的地方了。這見仁見智,不妨各有看法。而我私人有時是頗爲不甘心的。
現在的理髮師,雖仍是老理髮師後代,但這個職業已經“革新”過了。現在的理髮業,和那個特別標記一樣是外國來的。這些理髮店與“摩登”這個名詞不可分,且儼然是構成“摩登”的一部分,是“摩登”本身。在一個都市裏,他們的勢力很大,他們可以隨便教整個都市改觀,只要在哪裏多繞一個圈子,把哪裏的一卷翻得更高些。嗐,理髮店裏玩意兒真多,日新月異,愈出愈奇。這些東西,不但形狀不凡,發出來的聲音也十分複雜,營營扎扎,嗚嗚拉拉。前前後後,鏡子一層又一層反射,愈益加重其緊張與一種恐怖。許多摩登人坐在裏面,或搔首弄姿,顧盼自憐,越看越美;或小不如意,怒形於色,臉色鐵青;焦躁,疲倦,不安,裝模作樣。理髮師呢,把兩個嘴角向上拉,拉,笑,不行,又落下去了!他四處找剪子,找呀找,剪子明明在手邊小几上,他可茫茫然,已經忘記他找的是什麼東西,這時他不像個理髮師。而忽然又醒來了,操起剪子咔嚓咔嚓動作起來。他面前一個一個頭,這個頭有幾根白髮,那個禿了一塊,嗨,這光得像個棗核兒,那一個,怎麼回事,他像是才理了出去的?咔嚓咔嚓,他耍着剪子,忽然,他停住了,他努目而看着那個頭,且用手撥弄撥弄,彷彿那個頭上有個大螞蟻窩,成千成萬螞蟻爬出來!
於是我總不大願意上理髮店。但還不是真正原因。怕上理髮店是“逃避現實”,逃避現實不好。我相信我神經還不衰弱,很可以“面對”。而且你不見我還能在理髮店裏看風景麼?我至少比那些理髮師耐得住。不想理髮的最大原因,真正原因,是他們不會理髮,理得不好。我有時落落拓拓,容易被人誤認爲是一個不愛惜自己形容的人,實在我可比許多人更講究。這些理髮師既不能發揮自己才能,運巧思,也不善利用材料,不愛我的頭。他們只是一種器具使用者,而我們的頭便不論生張熟李,弄成一式一樣,完全機器出品。一經理發,回來照照鏡子,我已不復是我,認不得自己了,鏡子裏是一個浮滑惡俗的人。每一次,我都憤惱十分,心裏充滿詛咒,到稍稍平息時,覺得我當初實在應當學理髮去,我可以做得很好,至少比我寫文章有把握得多。不過假使我真是理髮師……會有人來理髮,我會爲他們理髮?
人不可以太倔強,活在世界上,一方面需要認真,有時候只能無所謂。悲哉。所以我常常妥協,隨便一個什麼理髮店,鑽進去就是。理髮師問我這個那個,我只說“隨你!”,忍心把一個頭交給他了。
我一生有一次理了一個極好的發。在昆明一個小理髮店。店裏有五個座位,師傅只有一個。不是時候,別的出去了。這師傅相貌極好。他的手藝與任何人相似,也與任何人有不同處:每一剪子都有說不出來的好處,不誇張(這是一般理髮師習氣),不苟且(這是一般理髮師根性),真是奏刀騞然,音節輕快悅耳。他自己也流溢一種得意快樂。我心想,這是個天才。那是一個秋天,理髮店窗前一盆蠖爪菊花,黃燦燦的。好天氣。
也不知是誰給理髮店訂了那麼個特別標記,一根圓柱上畫出紅藍白三色相間的旋紋。這給人一種眩暈感覺。若是通上電,不歇地轉,那就更教人不舒服。這自然讓你想起生活的紛擾來。但有一次我真叫這東西給了我歡喜。一天晚上,鋪子都關了,街上已斷行人,路燈照着空蕩蕩的馬路,而遠遠的一個理髮店標記在冷靜之中孤零零地動。這一下子把你跟世界拉得很近,猶如大漠孤煙。理髮店的標記與理髮店是一個巧合。這個東西的來源如何,與其問一個社會人類學專家,不如請一個詩人把他的想象告訴我們。這個東西很能說明理髮店的意義,不論哪一方面的。我大概不能住在木桶裏曬太陽,我不想建議把天下理髮店都取消。
理髮這一行,大概由來頗久,是一種很古的職業,我頗欲知道他們的祖師是誰,打聽迄今,尚未明白。他們的社會地位,本來似乎不大高。凡理髮師,多世代相承,很少改業出頭的。這是一種註定的卑微了。所以一到過年,他們門楣上多貼“頂上生涯”四字,這是一種消極反抗,也正宣說出他們的委屈。別的地方怎樣的,我不清楚,我們那裏理髮師大都兼做吹鼓手。凡剃頭人家子弟必先練習敲銅鑼手鼓,跟在喜喪陣仗中走個幾年,到會吹嗩吶笛子時,剃頭手藝也同時學成了,吹鼓手呢,更是一種供驅走人物了,是姑娘們所不願嫁的。故鄉童謠唱道:
姑娘姑娘真不醜,一嫁嫁個吹鼓手,喫人家飯,喝人家酒,坐人家大門口!
其中“喫人家飯,喝人家酒”,也有唱爲“喫冷飯,喫冷酒”的,我無從辨訂到底該怎樣的。且刻畫各有尖刻辛酸,亦難以評其優劣,自然理髮師(即吹鼓手)老婆總會娶到一個的,而且常常年輕好看。原因是理髮師都乾乾淨淨,會打扮收拾;知音識曲,懂得風情;且因生活磨鍊,脾性柔和;謹謹慎慎的,穿喫不會成大問題。聰明的女孩子願意嫁這麼一個男人的也有,並多能敬重丈夫,不以坐人家大門口爲意。若在大街上聽着他在隊仗中滴溜溜吹得精熟出色,心裏可能還極感激快慰。事實上這個職業被目爲低賤,全是一個錯誤制度所產生的荒謬看法。一個職業,都有它的高貴。理髮店的春聯“走進來烏紗宰相,搖出去白面書生”,文雅一點的則是“不教白髮催人老,更喜春風滿面生”,說得切當。小時候我極高興到一個理髮店裏坐坐,他們忙碌時我還爲拉那種紙糊的風扇。小時候我對理髮店是喜歡的。
等我歲數稍大,世界變了,各種行業也跟着變。社會已不復是原來的社會,差異雖不太大,亦不爲小。其間有些行業升騰了,有些低落下來。有些名目雖一般,性質卻已改換。始終依父兄門風,師傅傳授,照老法子工作,老法子生活的,大概已頗不多。一個內地小城中也只有銅匠的、錫匠的特別響器。瞎子的檔,閹雞閹豬人的糖鑼,帶給人一分悠遠從容感覺。走在路上,間或也能見一個釘碗的,之故之故拉他的金鋼鑽;一個補鍋的,用一個布卷在灰上一揉,托起一小勺殷紅的熔鐵,嗤的一聲焊在一口三眼竈大黑鍋上;一個皮匠,把刀在他的腦後頭髮樁子上光一光,這可以讓你看半天。你看他們工作,也看他們人。他們是一種“遺民”,永遠固執而沉默地慢慢地走,讓你覺得許多事情值得深思。這好像扯得有點嫌遠了。我只是想變動得失於調節,是不是一個問題。自然醫治失調症的藥,也只有繼續聽他變。這問題不簡單,不是我們這個常識腦子弄得清楚的。遺憾的是,卷在那個波浪裏,似乎所有理髮師都變了氣質,即使在小城裏,理髮師早已不是那種謙抑的,帶一點悲哀的人物了。理髮店也不復是籠布溫和的,在黃昏中照着一塊陽光的地方了。這見仁見智,不妨各有看法。而我私人有時是頗爲不甘心的。
現在的理髮師,雖仍是老理髮師後代,但這個職業已經“革新”過了。現在的理髮業,和那個特別標記一樣是外國來的。這些理髮店與“摩登”這個名詞不可分,且儼然是構成“摩登”的一部分,是“摩登”本身。在一個都市裏,他們的勢力很大,他們可以隨便教整個都市改觀,只要在哪裏多繞一個圈子,把哪裏的一卷翻得更高些。嗐,理髮店裏玩意兒真多,日新月異,愈出愈奇。這些東西,不但形狀不凡,發出來的聲音也十分複雜,營營扎扎,嗚嗚拉拉。前前後後,鏡子一層又一層反射,愈益加重其緊張與一種恐怖。許多摩登人坐在裏面,或搔首弄姿,顧盼自憐,越看越美;或小不如意,怒形於色,臉色鐵青;焦躁,疲倦,不安,裝模作樣。理髮師呢,把兩個嘴角向上拉,拉,笑,不行,又落下去了!他四處找剪子,找呀找,剪子明明在手邊小几上,他可茫茫然,已經忘記他找的是什麼東西,這時他不像個理髮師。而忽然又醒來了,操起剪子咔嚓咔嚓動作起來。他面前一個一個頭,這個頭有幾根白髮,那個禿了一塊,嗨,這光得像個棗核兒,那一個,怎麼回事,他像是才理了出去的?咔嚓咔嚓,他耍着剪子,忽然,他停住了,他努目而看着那個頭,且用手撥弄撥弄,彷彿那個頭上有個大螞蟻窩,成千成萬螞蟻爬出來!
於是我總不大願意上理髮店。但還不是真正原因。怕上理髮店是“逃避現實”,逃避現實不好。我相信我神經還不衰弱,很可以“面對”。而且你不見我還能在理髮店裏看風景麼?我至少比那些理髮師耐得住。不想理髮的最大原因,真正原因,是他們不會理髮,理得不好。我有時落落拓拓,容易被人誤認爲是一個不愛惜自己形容的人,實在我可比許多人更講究。這些理髮師既不能發揮自己才能,運巧思,也不善利用材料,不愛我的頭。他們只是一種器具使用者,而我們的頭便不論生張熟李,弄成一式一樣,完全機器出品。一經理發,回來照照鏡子,我已不復是我,認不得自己了,鏡子裏是一個浮滑惡俗的人。每一次,我都憤惱十分,心裏充滿詛咒,到稍稍平息時,覺得我當初實在應當學理髮去,我可以做得很好,至少比我寫文章有把握得多。不過假使我真是理髮師……會有人來理髮,我會爲他們理髮?
人不可以太倔強,活在世界上,一方面需要認真,有時候只能無所謂。悲哉。所以我常常妥協,隨便一個什麼理髮店,鑽進去就是。理髮師問我這個那個,我只說“隨你!”,忍心把一個頭交給他了。
我一生有一次理了一個極好的發。在昆明一個小理髮店。店裏有五個座位,師傅只有一個。不是時候,別的出去了。這師傅相貌極好。他的手藝與任何人相似,也與任何人有不同處:每一剪子都有說不出來的好處,不誇張(這是一般理髮師習氣),不苟且(這是一般理髮師根性),真是奏刀騞然,音節輕快悅耳。他自己也流溢一種得意快樂。我心想,這是個天才。那是一個秋天,理髮店窗前一盆蠖爪菊花,黃燦燦的。好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