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孩子們

李娟
喀吾圖有十來個漢族小孩子,由於當地沒有漢族學校的原因,都沒有上學。最大的八歲,最小的才兩三歲,成天夥成一羣,呼啦啦——從這邊全部往那邊跑;再呼啦啦——又全部從那邊再跑回來。邊跑還邊齊聲呼喊着:

“白娘子!!!——我來了——”

真是莫名其妙。不知道家長們平時都教了些什麼。

後來,年齡最大的高勇,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上了哈語小學。不出兩個禮拜,就能嘰裏呱啦地和同學們用哈語對答如流,絲毫不帶磕巴。名字也變成了“高勇別克”(“別克”是哈薩克族男性名字中一個常見的後綴)。

最小的孩子孬蛋——呃,這名字不錯——上面有三個姐姐,一字排開就是七歲、五歲、四歲、兩歲半。四個小孩手牽手從容走在馬路中間,任過往的汽車把喇叭捺得驚天動地,也不爲所動。

陳家的三個孩子,老大叫“陳大”,老二就是“陳二”,老三是個丫頭,叫個“陳三”不太秀氣,就直喚“三三”。這三個孩子則喜歡排着縱隊走直線。爲首的還舉個小旗子。

劉家的倆孩子都七歲了,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卻不是雙胞胎。喚作“大妮”的丫頭是抱養的,大了幾個小時,便成了姐姐,生得很美,高挑健康。而劉家自己生的兒子就差了好大一截,又矮又瘦,眉眼呆傻,實在不討人喜歡。而且還老說謊話,天天哭喊着大妮又打自己了,大妮又搶自己的餅乾了。

這兩個孩子動靜最大了,遠遠地,人還沒過來,“吧嗒噠!吧嗒噠!……”的聲音就響成一片。因爲小孩子穿鞋很廢,他們的父親便自己動手給他們做鞋。兩塊小木板做鞋底子,上面橫着釘一小塊車輪內胎裁成的膠皮帶子勒住腳背。又簡單又便宜,穿破幾雙都不可惜。他們管這叫“呱嗒板”,真形象。

王家的是倆丫頭,老大比較文靜,老二活潑。挨起爸爸的打,兩人一同鼻血長流,面對面號啕大哭。

拖依上的桌子不是漢族人常用的方桌或者圓桌,而是長條桌,一桌能坐二十多個人。剛好能坐滿全村的漢族小孩。於是每次都把他們編排成一桌。現場秩序再混亂,孩子們也不會坐亂的,全是自家挨自家的,一個也不會給插開。大家一邊喫一邊大把大把地將盤子裏的東西抓了往口袋裏塞。因此參加拖依的孩子都會穿有着大口袋的外套。這種事情通常孬蛋四姊弟幹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