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到過海邊
張定浩大都市時常讓人心煩意亂。所以我們總是能聽到吵架的聲音,在巴士和地鐵上,在黑壓壓的電影院後排,在明亮熾熱的大街上,在陌生人之間,在手牽着手的情侶之間。有一次,走在大街上的我們居然也吵架了,在一段保持距離的沉默行走之後,我想起她一直說要去看海。“我們去海邊吧?”我說。“現在?怎麼去?”她驚訝的表情像是我提議去月球。“坐上往東的巴士,應該很快就能到。”在這座主要由摩天大樓構築的城市生活久了,有時的確會忘了,海和這座城市的關係,不僅是體現在名字上。
在巴士停止向前的地方,風已經染上了鹹味。下午的防波堤上早有三三兩兩的人,我們也坐在其中,眼前就是一片看不到盡頭的海水了。說實在的,它並不藍,也不夠壯闊,這只是長江入海口處的一段平淡無奇的海岸罷了。我們也沒有等到夕陽映紅天宇,就回家了,手牽着手。
閱讀瑞士作家於爾克-舒比格的這本《大海在哪裏》的感覺,彷彿就是面對一片無可名狀的真實的海,你無法去拿它和其他文字或者攝影鏡頭中的海去比較,也無法從中提煉或探詢到什麼主題,你只能聽到海浪不停湧上來的聲音,不停地湧上來,把你慢慢地衝洗成一個小孩子。
這是一本薄薄的小書,裏面有長長短短的共28段小故事。不過,這些故事和我們通常所見到的兒童故事都不一樣,它不帶有任何教育意義,也沒有吸引人的情節,它總是沒頭沒尾,你彷彿能看見一個被小孩子纏得沒有辦法繼續伏案工作的大人。好吧,講個故事吧,就講一個,講什麼呢?講一張紙坐在酒店裏,一頭豬進來和它同桌。豬要了一杯飲料,紙要了一杯啤酒……
故事時常就這麼隨心所欲地開始了。沒辦法,每個家裏都會有這麼一個要工作的大人,和吵着要聽故事的小孩子。不過,大人的故事時常會被打斷,比如,從前有一個女巨人。她有一棵白楊樹那麼高。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吧?是的。直到今天人們還知道她。從哪裏知道的?……
沒辦法,簡單地敷衍還不成呢,只好打起精神來好好講。女巨人愛上了一個男人,不過和巨人相愛是蠻辛苦的,他假如擁抱,也只能抱住她一條腿,不過他可以幫她趕走頭髮裏的麻雀,給她編辮子。不過他們後來還是吵架了,女巨人威脅要喫掉這個男人,於是,他走了。女巨人開始想念他,時常夢見他,並且還說夢話:“幫我梳頭,吻我。”
“什麼,你怎麼可能知道?”小孩子又開始認真地打斷故事。“我就是知道。所有的女巨人都做着同樣的夢,只要她們的男朋友離開她們。”大人有點招架不住了,同時,似乎回憶起什麼往事。
有時候,角色會互換,講不出故事的大人只好耐着性子聽小孩子講故事。從前有一張地毯,它一直躺在一張桌子、四張椅子下面。有一天,它受夠了這種一動不動的工作,想出去走走。它坐火車來到羅馬,不過它感冒了,開始想回家。回家之前,它買了張印有羅馬火車站的明信片。
“它要把明信片寄給誰?”這次,輪到大人好奇地發問了。“寄給桌子和椅子。它們一直在等它回家。”應付這種問題,對於小孩子倒是很輕鬆的事。
這本小書裏的故事都是這樣,由有點無聊的小孩子和有點耐心的大人共同完成。在有點耐心的大人看來,小孩子的“無聊”並不是件可怕的事,犯不着用很多課外作業或者電視來趕走它,相反,親近這種“無聊”,是一種很美好的感覺。
在我看來,有兩種童書作者。一種童書作者,比如安徒生、王爾德、還有寫作《小王子》的聖埃克絮貝里,甚至也可以包括顧城,他們的現實生活都有點一塌糊塗,小孩子的世界成爲他們抵抗現實的堡壘,他們一隻手抵禦着無邊的黑暗,另一隻手構建着脆弱得讓人心痛的美;而另外一種童書作者,比如寫出《叢林之書》的吉卜林,寫出《夏洛的網》的懷特,天真和經驗在他們身上是和諧而強有力地融爲一體,他們在各自健全而明亮的世界之外,之所以會涉足童書,真真是爲了給孩子們解悶而寫。寫作本書的於爾克-舒比格,無疑便是屬於後者這個族羣。只不過,相較於吉卜林和懷特,舒比格往回又退了一步,他從創世之初的一片渾沌開始,從寧靜而溫和的海水聲帶來的無聊開始。
他還有一本更爲出名的書,叫做《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在中國已經獲得廣泛的喜愛。而和那本書一樣,我們同樣不能忘記德國女插畫家貝爾納,她的衆多拙樸而溫暖的插畫,也已成爲於爾克-舒比格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摘自《傾蓋集》
在巴士停止向前的地方,風已經染上了鹹味。下午的防波堤上早有三三兩兩的人,我們也坐在其中,眼前就是一片看不到盡頭的海水了。說實在的,它並不藍,也不夠壯闊,這只是長江入海口處的一段平淡無奇的海岸罷了。我們也沒有等到夕陽映紅天宇,就回家了,手牽着手。
閱讀瑞士作家於爾克-舒比格的這本《大海在哪裏》的感覺,彷彿就是面對一片無可名狀的真實的海,你無法去拿它和其他文字或者攝影鏡頭中的海去比較,也無法從中提煉或探詢到什麼主題,你只能聽到海浪不停湧上來的聲音,不停地湧上來,把你慢慢地衝洗成一個小孩子。
這是一本薄薄的小書,裏面有長長短短的共28段小故事。不過,這些故事和我們通常所見到的兒童故事都不一樣,它不帶有任何教育意義,也沒有吸引人的情節,它總是沒頭沒尾,你彷彿能看見一個被小孩子纏得沒有辦法繼續伏案工作的大人。好吧,講個故事吧,就講一個,講什麼呢?講一張紙坐在酒店裏,一頭豬進來和它同桌。豬要了一杯飲料,紙要了一杯啤酒……
故事時常就這麼隨心所欲地開始了。沒辦法,每個家裏都會有這麼一個要工作的大人,和吵着要聽故事的小孩子。不過,大人的故事時常會被打斷,比如,從前有一個女巨人。她有一棵白楊樹那麼高。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吧?是的。直到今天人們還知道她。從哪裏知道的?……
沒辦法,簡單地敷衍還不成呢,只好打起精神來好好講。女巨人愛上了一個男人,不過和巨人相愛是蠻辛苦的,他假如擁抱,也只能抱住她一條腿,不過他可以幫她趕走頭髮裏的麻雀,給她編辮子。不過他們後來還是吵架了,女巨人威脅要喫掉這個男人,於是,他走了。女巨人開始想念他,時常夢見他,並且還說夢話:“幫我梳頭,吻我。”
“什麼,你怎麼可能知道?”小孩子又開始認真地打斷故事。“我就是知道。所有的女巨人都做着同樣的夢,只要她們的男朋友離開她們。”大人有點招架不住了,同時,似乎回憶起什麼往事。
有時候,角色會互換,講不出故事的大人只好耐着性子聽小孩子講故事。從前有一張地毯,它一直躺在一張桌子、四張椅子下面。有一天,它受夠了這種一動不動的工作,想出去走走。它坐火車來到羅馬,不過它感冒了,開始想回家。回家之前,它買了張印有羅馬火車站的明信片。
“它要把明信片寄給誰?”這次,輪到大人好奇地發問了。“寄給桌子和椅子。它們一直在等它回家。”應付這種問題,對於小孩子倒是很輕鬆的事。
這本小書裏的故事都是這樣,由有點無聊的小孩子和有點耐心的大人共同完成。在有點耐心的大人看來,小孩子的“無聊”並不是件可怕的事,犯不着用很多課外作業或者電視來趕走它,相反,親近這種“無聊”,是一種很美好的感覺。
在我看來,有兩種童書作者。一種童書作者,比如安徒生、王爾德、還有寫作《小王子》的聖埃克絮貝里,甚至也可以包括顧城,他們的現實生活都有點一塌糊塗,小孩子的世界成爲他們抵抗現實的堡壘,他們一隻手抵禦着無邊的黑暗,另一隻手構建着脆弱得讓人心痛的美;而另外一種童書作者,比如寫出《叢林之書》的吉卜林,寫出《夏洛的網》的懷特,天真和經驗在他們身上是和諧而強有力地融爲一體,他們在各自健全而明亮的世界之外,之所以會涉足童書,真真是爲了給孩子們解悶而寫。寫作本書的於爾克-舒比格,無疑便是屬於後者這個族羣。只不過,相較於吉卜林和懷特,舒比格往回又退了一步,他從創世之初的一片渾沌開始,從寧靜而溫和的海水聲帶來的無聊開始。
他還有一本更爲出名的書,叫做《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在中國已經獲得廣泛的喜愛。而和那本書一樣,我們同樣不能忘記德國女插畫家貝爾納,她的衆多拙樸而溫暖的插畫,也已成爲於爾克-舒比格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摘自《傾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