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孩

陳曉霞
(一)

那時他還沒在這世界上出現。我也才七歲稍多一點。有一天,我心血來潮,忽然想給未來的孩子取一個名字。我一邊玩沙子一邊苦思冥想。然後把一個七歲孩子所能想到的最時髦的名字,偷偷送給那個小孩。母親在屋裏蹬着縫紉機,對我的祕密一無所知。她沒聽到我那一聲小母親般的嘆息,她根本不知道,她小小的女兒此時正在爲誰操心。

似乎事情就在那時定了,他在未來等我,然後某一天,我們母子相逢。

人們把這歸結爲緣分。因爲最終的結果真的是我和他,而不是我和她。是這樣一個他,而不是另外一個他。一切命中註定。那天醫生把他捆紮結實遞到我懷裏,一張溼漉漉的褶皺小臉立即覆蓋了此前想象中的畫報娃娃。我端詳他,覺得真好。羶羶的味道好,嫩筍樣的手指好,鮮紅的嘴脣好,過於響亮的啼哭也好。千般描畫萬般想象,全抵不過一個小小身體貼向懷裏的那一刻知心。重要的是,這知心是兩個人的,因了一個從另一個身上的分離,我們對彼此瞭如指掌。別人瞭解的不瞭解的,接受和不接受的,我們都全盤接受。在這個世界面前,我們是天然的同盟。

我因此揚眉吐氣。全世界的女人都是在做了母親以後才真正變得理直氣壯。因爲她再不是一個人,她的人生有了更進一步的意義。那些在複雜關係中滋生出來的種種不適、對抗、沮喪、黯然神傷,因爲孩子的到來不再成爲問題。人們奇怪一向寡言的女子怎麼忽然就開朗起來,她滿不在乎地大笑,貌似爽朗地打着招呼,粗枝大葉地忽略掉一切令人不快的細節。這是內心篤定的人才有的大度。這一切全是因爲這世界多了一個人。

我心甘情願地退化回去。跟着他簡單到只知飢飽、冷暖、高興和不高興。他的胖腳丫兒蹬在我臉上,或者我親他西瓜似的肚皮。我們無拘無束,心無旁騖,像兩隻小狗咬來咬去。我們對彼此的傻氣都很受用。他父親已經對我們的表現習以爲常。他曾試圖加入我們的陣營,但看看兩張冒着傻氣的臉,還是笑着選擇退出。

這樣的日子頗具修復功能,我那麼快就忘掉了曾經的磕碰和疼痛,整個人又完好如初。

(二)

一天,他興沖沖跑過來,大聲問:你們聞到青草的香味了嗎?

正是陽春三月,我們走在公園裏,除草機在辛勤工作。他不知道我和他父親正密謀結束他的自由時光。他三歲了,得進幼兒園,去過羣體生活。這是他接觸世界的第一步,只有學會跟最小最簡單的人打交道,將來他纔可能應付更大更復雜的人。小孩對此一無所知。春天的景象讓他高興壞了。他歡天喜地跑過來,只想對心懷鬼胎的男女說出他的發現:你們你聞到青草的香味了嗎?

有時我想,他憑什麼那麼死心塌地地信任我?

我曾指着他泡得起皺的小手說,再不從浴盆中出來,手指就會像香皂一樣化掉。

我曾摸着他滑滑的脊背說,因爲神仙把他的翅膀折起來了,他身後纔有兩塊肩胛骨。

他毫不懷疑地相信了我。他還不知道世界上有欺騙這回事。

我利用這分信任抓緊實施了上學計劃。我把他領進幼兒園,告訴他傍晚過來接他。我看到他眼中馬上有膽怯閃過。他或許已經感到事情不妙,卻什麼也沒說。三歲的小孩,已經知道在陌生環境裏要有所剋制。但是他不確定,傍晚,究竟要等多久。據老師說那一天他過得心事重重。不說,不笑,喫飯也少。那一定是他有生以來最漫長的煎熬。等他望穿秋水終於在教室門口見到我,眼圈馬上紅了起來。他徑直走出教室,小胳膊緊緊抱着我,胸脯劇烈起伏。等他終於能夠開口,他對這個給他設置了第一道陷阱的人說:媽媽,我想你了。

我承認,再沒有第二個人如此一心一意地愛我。那些社交場裏的客套,姐妹圈裏的親密,以及在華麗卡片上專門用“癆”字來體現溫雅和重視的一份用心,都不及此時搭在我肩上的軟軟的小手,吹在我脖子上的熱乎乎的氣息和不再控制的一聲聲抽噎讓我動心。

(三)

期末臨近,我問他考試準備得怎樣,他拿出一貫的低調:考完看唄。

呵。再不是那個豪情萬丈的小孩了。那個以爲自己有千里眼,能像魚一樣在水裏待着,能造智能住宅,而且也能當媽媽的小孩,在爲雄心壯志喫足苦頭後,終於知道自己能力有限。9歲那年他萬分羞愧地收回發出的按摩卡。那是他一時衝動的作品,足足100張,25張發給父親,75張發給我,他自己來做按摩師。他以爲這事很簡單,動手後才發現困難遠遠超出想象。

大部分假期被他用來自得其樂。奶奶院子地下四通八達的通道,冰箱裏口味各異的冰糕,以及可樂瓶改裝的自動澆花的水漏,都是他逍遙快活的成果。他一整天都在房子裏忙來忙去,爸爸的大拖鞋在他腳下“呱嗒呱嗒”響個不停。他操心着自己的“工程”,根本顧不上寂寞。

有一天,我儘量輕描淡寫地說:“劉一凡請了位英語家教。”

他頭也不抬地“哦”一聲,完全出於禮貌。我說:“李竹楠報了吉他班。”

他在晾臺上侍弄着花草,耐心地將枯葉除去,再把曬溫的一瓶瓶清水澆灌下去。他看穿我的圖謀,所以明確表態:“別給我報。”

我試圖學鄰居把孩子培養成多面手的雄心到此爲止。因爲我知道這溫和的拒絕背後有多大決心。三年前我也曾對他強硬施壓,結果是我摔了他的復讀機,他把作業撕成碎片。這方面,我們是一個鐵鋪打出的刀槍,難分高下。

現在我懷疑13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狡猾。大多數日子他隨和、順從,輕易不露崢嶸。或許他受夠了硬碰硬,所以改用另一種姿態應對。這和我的做法如出一轍。獨子或者老生子們都有這種稟賦—事情還沒發生,卻已看到盡頭。所以,與其激烈反抗招致不快,還不如不反抗;與其蜂蜂蝶蝶惹是生非,還不如開始就好自爲之。我們都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和耐心,所以乾脆不去製造殘局。看上去,他做得比我老到。

我們在好自爲之中相安無事。回家見面,他會邁着男孩子懶洋洋的大步走過來,拍拍我的後背,叫聲“老媽”。

他已經高出我半頭。仗着這半頭的優越,他幫我收拾餐桌,在他父親出差的日子,晚上挨個查看窗戶,中午讓我小睡然後叫我。

偶爾,在我出門的一刻,他喊住我,知心地把我蓬起的一縷頭髮別到耳後去。

我親愛的小孩,就這樣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