僞造的病歷
陳蔚文櫃子深處.抽屜底部,病歷是家庭檔案重要的一部分。
保存病歷,一切有此習慣的人,是否都對時光和生命有着超乎尋常的敏感與憂愁?
有位朋友甚至保留着已逝母親的病歷。大牛皮紙袋,封裝着他母親最後幾年的生的意志。這其中每步都有他的見證:那些東奔西跑的醫院,各項檢查診療、希望與絕望問的艱難沉浮……他母親臨終也不知自己的真實病況。
“病變是最與自身血肉相連,卻也最不屬己的異物。”病歷是這句話的最好註釋。病人,尤其絕症病人,常出於被保護而不享有知情權。
“我無法充當死神的信使,我無法當面告訴媽媽她的真實病症,因此,我調動自己全部的文學天分和全部醫學常識,爲媽媽僞造了一份合情合理的病情和治療方案。直至今天,媽媽深信不疑。可是在一些比較特別的時刻,比如想到生命意義,我又覺得她有知道病情的權利,有選擇最後方式的自由。我是不是太過越俎代皰呢?”
這是一位女子在母親肺癌骨轉移後的痛苦困惑。
可說真的,我懷疑這是真不知還是佯裝不知?作爲與身體朝夕相處的主人,它的每點動向與徵兆,病人如何會不察?也許只是不願,不敢往最壞處想,對生命抱有最後一絲希望。
那位不敢向母親坦言病況的女子,母親卻遠比她想象的更坦然。從半昏迷狀態中驀然清醒(“迴光返照”)時,女兒告之以真實病情,她說:“那還有啥說的。人同有一死,其實也沒啥。”——如此從容的一句話,要用多少智慧和心胸來準備?
面對紛紛趕來的親友,她一直報以微笑。女兒告訴她,爲她準備了一小塊墓地,上面雕刻着她最喜愛的水仙花.母親說:“其實用不着。”又說:“我感到我真幸福。”——這是她的最後遺言。
一個能在辭世前說“我感到我真幸福”的人。真是太幸福了!雖然68歲在現代壽數中算不得什麼,甚至可視作悽惶,可又有多少高壽者能在謝世前吐露“我感到我真幸福”呢?
人類最終極的恐懼在這輕輕一句裏,塵歸於土。
那讓人惴惴難安的病歷對有些人其實不必隱瞞。這世上果真有比死更強大的東西.那就是順應,這柔軟中飽含最亙古的定力。安時處順,知命樂道,故不憂。這樣的沉靜,這樣的高貴.這樣的鎮定自恃,在這態度面前,死又算什麼?不過是辭君向滄海,爛漫從天涯。
那尾隨在每個姓氏後的病歷更像盤旋於頭頂的落葉,它何時會落下呢,那要看風的方向與速度……當有一天,它落下並覆蓋一個姓氏,並非因怨憤而實施懲罰。只是時辰到了,它伴同一個生命返回他當初的來處。
保存病歷,一切有此習慣的人,是否都對時光和生命有着超乎尋常的敏感與憂愁?
有位朋友甚至保留着已逝母親的病歷。大牛皮紙袋,封裝着他母親最後幾年的生的意志。這其中每步都有他的見證:那些東奔西跑的醫院,各項檢查診療、希望與絕望問的艱難沉浮……他母親臨終也不知自己的真實病況。
“病變是最與自身血肉相連,卻也最不屬己的異物。”病歷是這句話的最好註釋。病人,尤其絕症病人,常出於被保護而不享有知情權。
“我無法充當死神的信使,我無法當面告訴媽媽她的真實病症,因此,我調動自己全部的文學天分和全部醫學常識,爲媽媽僞造了一份合情合理的病情和治療方案。直至今天,媽媽深信不疑。可是在一些比較特別的時刻,比如想到生命意義,我又覺得她有知道病情的權利,有選擇最後方式的自由。我是不是太過越俎代皰呢?”
這是一位女子在母親肺癌骨轉移後的痛苦困惑。
可說真的,我懷疑這是真不知還是佯裝不知?作爲與身體朝夕相處的主人,它的每點動向與徵兆,病人如何會不察?也許只是不願,不敢往最壞處想,對生命抱有最後一絲希望。
那位不敢向母親坦言病況的女子,母親卻遠比她想象的更坦然。從半昏迷狀態中驀然清醒(“迴光返照”)時,女兒告之以真實病情,她說:“那還有啥說的。人同有一死,其實也沒啥。”——如此從容的一句話,要用多少智慧和心胸來準備?
面對紛紛趕來的親友,她一直報以微笑。女兒告訴她,爲她準備了一小塊墓地,上面雕刻着她最喜愛的水仙花.母親說:“其實用不着。”又說:“我感到我真幸福。”——這是她的最後遺言。
一個能在辭世前說“我感到我真幸福”的人。真是太幸福了!雖然68歲在現代壽數中算不得什麼,甚至可視作悽惶,可又有多少高壽者能在謝世前吐露“我感到我真幸福”呢?
人類最終極的恐懼在這輕輕一句裏,塵歸於土。
那讓人惴惴難安的病歷對有些人其實不必隱瞞。這世上果真有比死更強大的東西.那就是順應,這柔軟中飽含最亙古的定力。安時處順,知命樂道,故不憂。這樣的沉靜,這樣的高貴.這樣的鎮定自恃,在這態度面前,死又算什麼?不過是辭君向滄海,爛漫從天涯。
那尾隨在每個姓氏後的病歷更像盤旋於頭頂的落葉,它何時會落下呢,那要看風的方向與速度……當有一天,它落下並覆蓋一個姓氏,並非因怨憤而實施懲罰。只是時辰到了,它伴同一個生命返回他當初的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