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魔力
黑塞我們不想談得太抽象。就從近代的精神史和書籍史中隨便舉個例子吧!設想有一位在一八七○至一八八○年間博覽羣書的有教養的德國人,一位法官、一位醫生、一位大學教授甚或一位愛讀書的普通人什麼的:他可能讀了些什麼呢?他對他那個時代和他的人民的精神創造有何瞭解?他與他那個時代的現實和未來發生了怎樣的關係?他那個時代爲批評界和公衆輿論所肯定、所讚揚和認爲值得一讀的文學,今天又到哪兒去了呢?簡直是一點影子也沒留下。那時候,不分老幼貴賤,德國人耽讀的差不多都是施皮爾哈根和馬利特的作品,或者充其量是蓋貝爾的優美詩篇——其印數是後來的任何抒情詩人未達到的——以及那位著名的“塞金根的號手”的詩作,它們比蓋貝爾的詩更加普及和受歡迎。那時候,陀斯妥也夫斯基正在寫自己的小說;在富裕和恣情享樂的德國,尼采還是個無名的和遭奚落的踽踽獨行者。
例子舉不勝舉。顯然,精神儘管看起來是民主化了,一個時代的精神財富看起來已屬於該時代每一個學會了閱讀的成員,可是,一切重要事情實際上仍然是祕密地和不爲人知地在發生,彷彿地底下某個地方依舊存在着一個僧侶或陰謀集團,從無名的隱祕中操縱着人們的精神命運……
在更狹小和單純得多的方面,我們同樣每天都可觀察到書籍那十分奇妙的命運,發現它時而具有極大的魅力,時而又將其隱藏起來。詩人們在鮮爲人知或者根本不爲人知的情況下生活和死去,而在他們死後,在他們死去常常是幾十年之後,我們卻看見他們的作品突然復活,突然大放異彩,好似時間不存在一樣。我們驚訝地目睹,尼采生前爲他的民族衆口同聲所否定,僅能對數十名智者完成他的使命,可在他謝世已經幾十年後,卻突然成了一個受寵愛的作者,作品印多少也,滿足不了需要。還有荷爾德林的詩,也在問世的一百年後突然風靡了一代新的大學生。還有古老的中國智慧,還有那位老子,也在數千年後突然被戰後的歐洲所發現,所曲譯,所曲解,似乎像美洲冒險小說或者狐步舞一般流行開來,然而在我們現實的精神創造層卻產生着極大的影響和作用。
每一年,我們都看見成千上萬的兒童走進學校,開始學寫字母,拼讀音節。我們總髮現多數兒童很快就把會閱讀當成自然而無足輕重的事,只有少數兒童才年復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對學校給予自己的這把金鑰匙感到驚訝和癡迷,並不斷加以使用。他們爲新學會的字母而驕傲,繼而又克服困難,讀懂一句詩或一句格言,又讀懂第一則故事,第一篇童話。當多數缺少天賦的人將自己的閱讀能力很快就只用來讀報上的新聞或商業版時,少數人仍然爲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風魔(因爲它們古時候都曾經是富有魔力的符錄和咒語)。這少數人就將成爲讀書家。他們兒時便在課本里發現了詩和故事,例如克勞迪烏斯的一首詩或者赫貝爾和豪夫的一篇小說什麼的,但在學會閱讀技巧之後並不背棄它們,而是繼續深入書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發現這個世界是何等廣大恢宏,何等氣象萬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們把這個世界當成一所小小的美麗幼兒園,園內有種着鬱金香的花壇和金魚池;後來,幼兒園變成了城裏的大公園,變成了城市和國家,變成了一個洲乃至全世界,變成了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遠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們,永遠放射着異彩。昨天的花園、公園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將變爲一座廟堂,一座有着無數的殿宇和院落的廟堂;一切民族和時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招喚和復甦,都時刻準備着將它那萬千聲音和形式掩蓋下的同一性體驗。對於每一位真正的閱讀者來說,這無盡的書籍世界都會是不同的樣子,每一個人還將在其中尋覓並且體驗到他自己。這個從童話和印地安人故事出發,繼續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亞和但丁;那個從課本里第一篇描寫星空的短文開始,走向開普勒或者愛因斯坦……通過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萬條,要達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萬個,可沒有一個是最後的終點;在眼前的終點後面,又將展現出一片片新的廣闊的原野……
這兒還根本未考慮世界上的書籍在不斷地增多!不,每一個真正的讀書家都能將現有的寶藏再研究苦讀幾十年和幾百年,併爲之欣悅無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書。我們每學會一種新的語言,都會增長新的體驗——而世界上的語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個讀者不再學任何新的語言,甚至不再去接觸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將他的閱讀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詩人的每一個詩篇,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我年輕時初次讀歌德的《親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現在我大約第五次重讀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書!這類經驗的神祕和偉大之處在於:我們越是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個性和侷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於這種獨特性和個性——與此同時,我們卻相信自己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萬種聲音都追求同一個目標,都以不同的名稱呼喚着同一些神靈,懷着同一些夢想,忍受着同樣的痛苦。在數千年來無計其數的語言和書籍交織成的斑爛錦緞中,在一些個突然徹悟的瞬間,真正的讀者會看見一個極其崇高的超現實的幻象,看見那由千百種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統一起來的人類的容顏。
譯:楊武能
例子舉不勝舉。顯然,精神儘管看起來是民主化了,一個時代的精神財富看起來已屬於該時代每一個學會了閱讀的成員,可是,一切重要事情實際上仍然是祕密地和不爲人知地在發生,彷彿地底下某個地方依舊存在着一個僧侶或陰謀集團,從無名的隱祕中操縱着人們的精神命運……
在更狹小和單純得多的方面,我們同樣每天都可觀察到書籍那十分奇妙的命運,發現它時而具有極大的魅力,時而又將其隱藏起來。詩人們在鮮爲人知或者根本不爲人知的情況下生活和死去,而在他們死後,在他們死去常常是幾十年之後,我們卻看見他們的作品突然復活,突然大放異彩,好似時間不存在一樣。我們驚訝地目睹,尼采生前爲他的民族衆口同聲所否定,僅能對數十名智者完成他的使命,可在他謝世已經幾十年後,卻突然成了一個受寵愛的作者,作品印多少也,滿足不了需要。還有荷爾德林的詩,也在問世的一百年後突然風靡了一代新的大學生。還有古老的中國智慧,還有那位老子,也在數千年後突然被戰後的歐洲所發現,所曲譯,所曲解,似乎像美洲冒險小說或者狐步舞一般流行開來,然而在我們現實的精神創造層卻產生着極大的影響和作用。
每一年,我們都看見成千上萬的兒童走進學校,開始學寫字母,拼讀音節。我們總髮現多數兒童很快就把會閱讀當成自然而無足輕重的事,只有少數兒童才年復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對學校給予自己的這把金鑰匙感到驚訝和癡迷,並不斷加以使用。他們爲新學會的字母而驕傲,繼而又克服困難,讀懂一句詩或一句格言,又讀懂第一則故事,第一篇童話。當多數缺少天賦的人將自己的閱讀能力很快就只用來讀報上的新聞或商業版時,少數人仍然爲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風魔(因爲它們古時候都曾經是富有魔力的符錄和咒語)。這少數人就將成爲讀書家。他們兒時便在課本里發現了詩和故事,例如克勞迪烏斯的一首詩或者赫貝爾和豪夫的一篇小說什麼的,但在學會閱讀技巧之後並不背棄它們,而是繼續深入書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發現這個世界是何等廣大恢宏,何等氣象萬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們把這個世界當成一所小小的美麗幼兒園,園內有種着鬱金香的花壇和金魚池;後來,幼兒園變成了城裏的大公園,變成了城市和國家,變成了一個洲乃至全世界,變成了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遠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們,永遠放射着異彩。昨天的花園、公園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將變爲一座廟堂,一座有着無數的殿宇和院落的廟堂;一切民族和時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招喚和復甦,都時刻準備着將它那萬千聲音和形式掩蓋下的同一性體驗。對於每一位真正的閱讀者來說,這無盡的書籍世界都會是不同的樣子,每一個人還將在其中尋覓並且體驗到他自己。這個從童話和印地安人故事出發,繼續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亞和但丁;那個從課本里第一篇描寫星空的短文開始,走向開普勒或者愛因斯坦……通過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萬條,要達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萬個,可沒有一個是最後的終點;在眼前的終點後面,又將展現出一片片新的廣闊的原野……
這兒還根本未考慮世界上的書籍在不斷地增多!不,每一個真正的讀書家都能將現有的寶藏再研究苦讀幾十年和幾百年,併爲之欣悅無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書。我們每學會一種新的語言,都會增長新的體驗——而世界上的語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個讀者不再學任何新的語言,甚至不再去接觸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將他的閱讀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詩人的每一個詩篇,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我年輕時初次讀歌德的《親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現在我大約第五次重讀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書!這類經驗的神祕和偉大之處在於:我們越是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個性和侷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於這種獨特性和個性——與此同時,我們卻相信自己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萬種聲音都追求同一個目標,都以不同的名稱呼喚着同一些神靈,懷着同一些夢想,忍受着同樣的痛苦。在數千年來無計其數的語言和書籍交織成的斑爛錦緞中,在一些個突然徹悟的瞬間,真正的讀者會看見一個極其崇高的超現實的幻象,看見那由千百種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統一起來的人類的容顏。
譯:楊武能